w 江苏海门施
w 江苏海门施 交流治疗牛皮癣
w 黑龙江 马网上学习
w 答——患者总感觉好象发生了什么事
w 火星
 
w 赵迎春回答无名咨询者
w 答复——患者霖的咨询
w 答复——患者霖的咨询
w 答复——患者霖的咨询
 
w 关注人类第四状态 赵迎春
w 疲劳,危害生命的隐形杀手
w 焦虑是都市的病
w CFS--正在席卷全球的新疾病
首页>>>最新科普文章>>>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

 
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


NEWS.SOHU.COM   2004年04月12日11:32  北京日报


  “大成智慧学”是钱老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一直着力思考的时代课题。

  “量性双悟智、天人一贯才”。这是海外一位80余岁的老华侨有感于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思想,为他写的一幅楹联。

  记得那是1996年初春的一天,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教授忽然打来电话说:“学敏啊!你知道吗?今天上午国防科工委沈椿年副主任带着秘书、记者送来一幅楹联、一缸水仙,还摆了个仪式,给我和学森照了相,热闹半天。”我一听,就觉得有点儿不妙,因为钱老一向惜阴如金,每日生活、工作非常有规律、有计划,怎耐得应酬来往、送礼、照相?便悄声问:“是谁写的楹联,这么兴师动众?”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我写的《钱学森的艺术情趣》一文,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传到了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上,那里的一位爱国华侨看了以后,很佩服钱老,就提笔写了幅楹联,拜托当时正在新加坡访问的沈椿年副主任带回,并要求照个相给他。据说这位老先生有80多岁了,很受人们尊重,他的书法、绘画、诗文作品在我国和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他的名字叫潘受。

  大概是因为我给“招来的事儿”,或许是钱老仔细看了楹联以后,对潘老的书法、文笔感觉不错,他让我们也看看并保存这幅楹联。当我和永刚把这幅装裱得十分精美的楹联展开一看时,只见上联写的是:“量性双悟智”,下联写的是:“天人一贯才”。这十个大字像行书又似草书,凤翥龙蟠,凌厉洒脱;在每条楹联的两边还有两行娟秀的小字,霞舒云卷,回旋多姿,真是神来之笔。

  这些小字诗文,首先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交流合冶”来解读钱老倡导的“大成智慧学”,并以十个大字予以概括,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短短诗文,词语古雅清新、情真意切、富有哲理。

  现将原文抄录如下:

  “学森先生称:科技为量智,文艺为性智。前者逻辑思维,后者形象思维。一客观,一主观,一冷一热,交流合冶,探微发秘,灵境神游。于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可化隔为不隔,化不通为通,从而奇光异彩,随之出现。综先生指归,其寤寐求之之道,曰:‘大成智慧学’,是亦古人学究天人之意也。量智,天学也;性智,人学也。然自古及今,鲜有学究天人足以媲美先生者。……因缀五言二句,书为楹帖,奉博先生洎夫人一粲,尚乞不吝赐教,亦冀幸真有瞻风采,偿夙愿之一日耳。看云野叟潘受。”

  乙亥冬新加坡联合早报转载钱学敏作《钱学森的艺术情趣》一文读后。  

  就我所知,当年潘老是第一位有兴趣解读并赞赏钱老“大成智慧学”的海外华人。“大成智慧学”是钱老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十来年,着力思考的时代课题。

  “人的智慧是两大部分:量智和性智。缺一不成智慧!此为‘大成智慧学’。”

  所谓“大成智慧学”简要而通俗地说,就是“集大成得智慧”,是引导人们如何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其目的在于使人们面对浩瀚的宇宙和神秘的微观世界,面对新世纪各种飞速发展、变幻莫测而又错综复杂的事物时,能够迅速做出科学、准确而又灵活、明智的判断与决策,并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大成智慧学”(Theoryofmetasyntheticwisdom)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在于“大成智慧学”是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信息、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有时钱老也把“大成智慧”英译为:“wisdomincyberspace”,借以强调“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大成智慧”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钱老的“大成智慧学”是一个思想体系,内涵很丰富,这里主要从科学艺术与大成智慧的关系来谈。

  一个有才智的人,他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这是不断激发智慧的根基和动力。钱老曾说:“人的智慧是两大部分:量智和性智。缺一不成智慧!此为‘大成智慧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什么是“量智”和“性智”呢?这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钱老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后,又借鉴北大老哲学家熊十力教授把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并对其加以唯物主义的解释与发挥。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等10大科学技术部门的知识是性智、量智的结合,主要表现为“量智”;而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美学以及各种文艺实践活动,也是性智与量智的结合,但主要表现为“性智”。“性智”、“量智”是相通的。

  钱老说:“‘量智’主要是科学技术,是说科学技术总是从局部到整体,从研究量变到质变,‘量’非常重要。当然科学技术也重视由量变所引起的质变,所以科学技术也有‘性智’,也很重要。大科学家就尤其要有‘性智’。

  ‘性智’是从整体感受入手去理解事物,中国古代学者就如此。所以是从整体,从‘质’入手去认识世界的。中医理论就如此,从‘望、闻、问、切’到‘辨证施治’:但最后也有‘量’,用药都定量的嘛。”

  为什么只有“量性双悟智”,才能够成为有智慧、能创新的“天人一贯才”呢?

  从思维方式来看,“量智”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侧重于逻辑思维方式,大多用于科学研究与实验,所以也叫做科学思维方式。“性智”的思维方式固然也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但侧重于形象思维方式,大多用于艺术创造与艺术活动,所以,也叫做艺术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的结果一般都是比较确定的、惟一的、可以表达的。因而对于加工处理便于形式化的信息时,可以用电子计算机(电脑)帮助解决。但是,目前计算机的功能是有限的,单纯用逻辑思维,单纯靠计算机处理,没有人的形象思维,是不可能获得大成智慧和创新科学技术的。

  形象思维方式至今还需深入研究。钱老非常注重形象思维,他曾把直感归为形象思维之中,并把灵感(顿悟)思维作为形象思维的特例。20年前,钱老对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过程,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形象直感思维跟抽象的逻辑思维不一样的地方是网络性的、并联处理的;而且这里面有一种模糊性在里头,人的形象(直感)思维都是从许多方面同时进行,开始的时候是很模糊的,所谓得到结果就是在这个网络里头的某一个部分忽然出现一个很清晰的形象,好,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那么人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钱老曾对我说:“从事物整体关系的‘形象’上抓事物的机理,这是科学研究中创新的老道理,英文称heuristicreasoning;以别于逻辑推理。至于灵感,英文称inspiration;书中实例更多了。您一定也早就接触过。

  我们现在是说:这些实质上都是触类旁通,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而大成智慧学却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地触类旁通,完成创新。”

  钱老认为,研究形象思维非常重要,它是研究思维科学的突破口,因为一旦把形象思维搞清楚了,前科学的那一大部分,别人很难学到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经验、信息、感受等,都可以挖掘出来了,这将把我们的智力开发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同时,真正的形象思维应该是唯物辩证的思维,只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得好,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智慧的泉源。至于灵感思维这种艺术家常用的形象思维方式,其涌现似乎颇具偶然性、经验性,“得来全不费功夫”,只要“跟着感觉走,让梦牵着手”就行了。其实不然,需要的倒是积累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深稽博考、反复实践,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踏破铁鞋无觅处”之后,才有可能与灵感小姐不期邂逅。

  钱老说:“灵感思维是人们在生活中真有的,我自己就有过多次,解决了研究中遇到的难题,……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即灵感思维也是以人头脑中沉积的知识为基础的,如果没有人类的实践认识(自己的、他人告知的、书本上学得的),灵感思维也不能自天而降。”

  “大成智慧学”告诉我们: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既不能只顾“量智”,搞还原论、“死心眼儿”,也不能只顾“性智”,空谈整体论、浮于幻想。

  关于“量智”与“性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可分离及其在科学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钱老有如下精辟分析:“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把科学和艺术分了家,而其实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

  这里强调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际也是强调运用整体观和系统观,在处理各种复杂事物和人的问题时,既要弄清其微观的、细节的、量的准确变化,掌握好“度”,又要注意从宏观上、整体上,系统地把握其各层次、各因素、各方面质的变化与飞跃。不能只搞还原论、“死心眼儿”,也不能空谈整体论、浮于幻想。而是要把微观与宏观、还原论与整体论、理论与实践、部分与总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观察和解决问题。

  钱老的艺术修养很深,只是由于祖国国防建设的需要,他没有更多的精力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是他认为“性智”与“量智”、科学与艺术应该相互促进、综合创新。他回顾自己70多年来学习与工作的历程就是以科学的哲学为指导,把理、工、文、艺结合起来走向大成智慧的过程。但是,他说:“我用了70年的学习才悟到以上道理,太长了!能不能用不到20年就学到?可以的。用人—机结合,用信息技术,用信息网络。第五次产业革命呵!”(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http://learning.sohu.com/2004/04/12/65/news219806524.shtml






2004-4-12
 
返 回